和拖延说拜拜

By 儍拉嘿 at 2017-05-13 • 0人收藏 • 183人看过
本文由王静波向「高可用架构后花园群」投稿,后花园提供一个深度交流互联网技术为主,其他知识内容为辅的环境,连接各大互联网公司有意愿学习提高的技术群体。订阅「TimYang」公众号并回复 VIP 可以更多了解后花园群。第一次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是 2013 年,在微博 Tim Yang 的部门,看到一位高手桌子上摆了一本《拖延心理学》,当时心里想,这么厉害的人都拖延,我自己是不是也有拖延症? 回忆了自己的过往,确实有不少拖延的经历,后果最严重的一次是考研。决定考研后,同学们一般当年 3 月份就开始准备,暑假也在学校复习,但我觉得时间还多,不为所动,一直拖到 9 月才开始复习,这个时候别的同学都复习过两轮了。于是需要时间啃的高数就成了比较痛苦的回忆,复习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数学上了。一直到考试那天,都觉得数学没有准备好,想得最多得就是如果能再有一个月准备就好了。 这次拖延的后果是,复习阶段就有很大的时间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复习专业课,也不敢去考外校。这件事件到至今仍然留有心里阴影,常常重复梦到又要考研了,但是数学还没有准备好,每次都在梦里被吓醒。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拖延,认识到自己有拖延,而且积极应对的人,都是对生活较为认真的人。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拖延问题之后,我开始来正视它。我认真读了《拖延心理学》和《战胜拖延症》两本书,做了较多的笔记,也按照书上说的,分析自己、找原因、找解决办法。几年过去了,在对付拖延上有了一点进步,自己的一些心得如下 我很清楚拖延带来的危害;在某件事情上拖延了,我能感知到;发生拖延时,能分析出导致拖延的因素,最后找到解决办法。 拖延是一种明知道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自身做事的态度,却依然自愿推迟既定事项的行为。工作的拖延不仅仅给自己带来烦恼,也会给同事带来烦恼,谁也不愿意和经常拖延的人合作。拖延给我们带来了内在和外在的危害,内在危害有焦虑、自我谴责、后悔、自卑、绝望及损害身体健康;外在危害包括失去上级或同事的信任、浪费机会以及绩效不好。 1997 年,美国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两位研究者做了一个心理学测试。开学时,用一般拖延量表测量一个班同学的拖延情况,按照量表情况,把学生分为拖沓者和不拖沓者,然后在学堂上布置了一篇期末论文。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学生们还要求报告他们体验到了多少次身体不适的症状。结果不出所料,拖沓者交论文的时间平均晚于不拖沓者,而且得分也普遍偏低。在身体不适上,学期初,拖沓者报告的症状更少,但在学期末,他们所报告的症状明显多于不拖沓者,这证明了拖延会带来身体健康的损害。这些拖延带来的危害,也是告知我们正在拖延的信号。 从 2015 年年底开始,我在做一个个人网站,刚开始劲头很大,每天晚上都能抽出 1 个小时来写代码。但过年了,这个事情就停滞了。停滞确实有(在)原(拖)因(延),备案正在申请中,等下来再说,而且大过年的,休息休息。又或者觉得有其他杂事比较忙,等忙完这些再说。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内心又感觉到焦虑,总觉得事情悬在那里不是办法,但每次都没有下决心去解决。当我完全感受到这种状态时,立马强迫自己行动,但还是浪费了将近 20 天的时间,原来的计划也被打乱,网站正式发布就又延迟了。 关于拖延给我们的另一种信号,一个朋友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公司有一关键系统运行正常,就是占用服务器较多,公司交给他来重构。经过三个多月开发,重构代码已经完成,也开始灰度上线了。公司层面觉得应该再过两月就差不多了,两个月过去了,系统还在继续灰度。上司找他谈,希望能快点全量,这是拖延给他的信号,他忽略了,认为这么大的系统重构,稍微延后一点也正常;又过去一个月,还在灰度中,上司找他谈,语气就比较重了,这是拖延的第二次信号,他也忽略了,同时还觉得委屈,自己每天忙活这个事情,却得不到理解。朋友后来和我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心理状态,由于在灰度过程中,重构系统始终达不到较好的状态,出了一些小问题。但考虑到系统很关键,朋友非常担心一旦全量上线,出现问题会兜不住,作为一定程度完美主义的性格,在没达到自己期望效果时迟迟不敢决定,所以不自觉地把项目拖延了。朋友在这家公司的表现成绩最终让自己也不满意,只好辞职走了。 大部分人也碰到过,在写一个分享 PPT 时,快要到演讲日期了,PPT 还没有写。每次总想找一个大段空闲的时间来完成,等真找到时间了,坐下来开始写,却又无从着手,找不着感觉。这时最想做的是起身去做其他事情,逃离。一旦有这种信号,就变成了拖延中套着拖延,此时也只有命令自己一定要坐下来,哪怕干坐着,也要坐着,不看手机,不上网,开始写。我们知道拖延的危害,当出现拖延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上司及同事反馈等渠道,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拖延信号。这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确认自己处于拖延状况,然后分析拖延的因素,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在互联网公司从业的朋友,很容易看到互联网大佬们各种布局,指点江山来改变整个行业。因此很容易庆幸自己找对行业,并暗暗设定目标,30 岁之前要自己当老板。但很快 30 岁就到了,发现还是没有当成老板。目标有了,但对自己达成目标缺乏自信,也不知道如何入手。 很多人很多时候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是不知道如何从现在的点走到那个目标。这种情况把目标细分成几个易达成的小目标更合适。如毕业一年后,能有自己的 APP 或网站;两年后,业务能有一定的收入(比如占自己收入比的 10%),这样一步一步,后续也许真的就成了。有认识做自媒体做得不错的,确实就是从博客时代一直跟进,一周两篇文章,从不间断,慢慢地这件事情就做成了。这就是目标分解的力量。工作中,如果项目规划周期过长,如超过半年,就容易出现前面松懈拖延,后面努力追赶进度的情况,不少人的心态是,时间还很多,前松后紧,但一般最后的结果是项目延期。目标和回报太遥远,会导致我们拖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任务分解,同时每完成其中一个子任务,就奖赏一下自己。敏捷开发中讲究的持续迭代,就是让开发人员看到每一次迭代的效果,能感受到任务完成的成就感。阶段任务完成后,哪怕是一点点零食的奖赏,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满足感。我们的心里也许就是在海洋馆表演的海豹,表现好就是为了得到一条鱼。慢慢地形成一个正反馈后,也就养成了做事不拖延的习惯。   2007 年买了第一步智能手机,诺基亚的 E50,能安装 App,当时觉得很了不起,终于可以随意看小说了。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看《大唐双龙传》,再到后面的玄幻小说,感觉那时自己魔怔了,坐公交,吃饭,上班间歇,睡觉前都在看,心里只想继续读下去。回过头去看,当时不分日夜玩手机确实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了正常任务的拖延。现在智能机人手一部,有各种主动看的信息,如朋友圈、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电影电视剧及直播等;也有各种被动信息,各个 App 不停地推送各种信息。我们不自觉就手机上瘾了,走路、吃饭、睡觉都要看手机,一些人洗手洗脸的时候,也要单手看手机。后果就是,我们无法约束自己,容易冲动和分心,工作一会会,就要翻一下手机。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同时只能做一件事情,否则就像进程切换一样,我们从手机及工作之间来回切换,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为解决自己的手机上瘾问题,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微信群基本设为接收不提醒;工作时不参加无关群聊;少看或不看小说,电视剧;工作时把手机放远点,屏幕朝桌子下方;上厕所时不要看手机。我建议每个人每天也都设定一个时间段不用手机。 拖延存在一个怪圈:这次要早点开始->得马上开始->不开始又怎样->干点别的吧->我有毛病->最后的抉择(事情做还是不做)->下次不再拖延->这次要早点开始->…,周而复始。当拖延发生时,我们总希望通过逃避,屈从于各种悠闲的活动,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有一定道理,但是拖延造成的伤痕已经存在,拖延导致的精神赘肉也慢慢变多,我还是那个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2013 年新浪创新大赛,我们组了一个队大概 5 个人,作品是直播地球,就是当前火爆的手机直播,名字有点土,但那时还比较前卫。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卡壳在产品设计,Android 开发上,士气低落,大家基本认定这个事情没什么好结果,部门 leader 也会失望。最后也确实令人失望:只写了 PPT,没有产品原型,没有 APP。 如果我们对任务反感或恐惧,认定有重重困难,结局会很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自觉不自觉我们都会拖延。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真正反感和恐惧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找到解决办法。创新大赛我们团队五个人都是服务端工程师,没有产品设计经验,没有 app 开发经验,较短的时间既要设计出像样的产品,还要开发出 app,这才是我们恐惧的原因。如当时能够调整团队结构,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交由擅长的人来做,事情就能好很多,至少能有一个像样的结果出来。自我改变是我每天的旅程。后退一步,前进两步,正视自己拖延的问题,跟拖延说拜拜,迎接更好的自己。附录:两本拖延的书《拖延心理学》,《战胜拖延症》拖延造成身体损害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了解「TimYang 个人公众号」近期有关成长的文章架构师为什么要会讲故事?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建立你的职业联络网工程师如何规划新的一年计划(头图:Daisuke Matsumura)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