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溯源:“黑”乃火熏之色

2019-12-04 12:29:26

“黑”字源流

  黄、赤、青、白、黑,古称五色。古人认为这五色能够应验善恶盛衰。《五行大义》卷三说:“夫喜色则黄,怒色则赤,忧色则青,丧色则白,哀色则黑”。基于这种观念,人们赋予色彩以生命,常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好恶之情。因而,色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氛围中,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各自的象征意义。

  譬如青色和黑色,本意都是“黑”。黑是象形字,在小篆里,上边“里”表示窗格或烟囱上烤黑之后留下的烟尘,下边“火”字表示柴火熏烤。《说文》曰:“黑,火所熏之色也”。青色与黑色的微小区别是“青”在蓝黑之间,如《书·禹贡》释“厥土青黎”,意为“这里是一片黑土”。又如布袋和尚:“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青眼”是黑眼珠,正眼看人谓之青眼。魏晋名士看人以青白眼,那是斜着眼睛瞧。

  表示“黑”的字很多,如“皂”是黑色,杨万里《秋山》:“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黔”是黑色,墨子《贵义》:“皑者白也,黔者黑也。”秦时,庶民惯以黑巾裹头,秦始皇二十六年改“民”为“黔首”。“黎”是黑色,黎民与黔首同义;黎明,即指黑白相杂,欲晓未晓之时。“缁”是黑色,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玄”是黑色,相传孔子就是其母“感黑龙之精”,“生丘于空桑之中,故曰玄圣”(《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墨”是黑色,漆也是黑色,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漆书即墨书。墨是最富于变化的色彩。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花甲之年方悟出墨分六色,并利用墨色的浓淡相济,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水墨画。

  黑色是人们崇尚的一种色彩。舞台上刚毅正直的包公是个大黑脸;庄重大方的时装亦以黑色为最,都说花红柳绿,可黑色的花特稀罕,洛阳的黑牡丹即为花中极品,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糯米、乌骨鸡等因其极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而倍受人们青睐。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人们对黑色的崇尚由来已久。仰韶、龙山时期因黑陶器皿的精湛工艺而有黑陶文化之称;夏朝则着意将黑色上升为国家的标准色,在全国建立起完整的尚黑的服色制度。周人虽尚赤,可赤黑之间差别并不分明,不仅平民冠、婚大礼,服“缁布冠”,乘“墨车”,而且周天子在冬季也要“居玄堂”,“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

  尚黑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习俗。如谁家新添贵子,这家的长辈就成了“抹黑”的对象。这种抹黑行为在鄂东英山一带称为“打喜”,主人被抹了大花脸,还高兴地给人倒糖茶。许多地方的婚俗仪式中的“闹公婆”,就是往公婆脸上抹锅底灰,以祝福取乐。锅底灰可不是一般的颜料,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因素。

  锅底灰又叫锅烟子,它是灶火的结晶,而灶火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灶神的化身。灶神即为居家的火神。它的魔力根源于崇火的信仰,凡是有抹黑习俗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留着对火神、灶神的祟拜。

  崇尚与禁忌从来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抹黑”的本义是一种具巫术性的祝福行为,由于受文化观念变迁的影响,中古以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发生了变化,黑色由吉庆之色沦为污秽之色。这或许是受的影响,因为中常将黑色与罪恶相提并论,黑色成了罪恶、与恐怖的修饰色,如、、、黑手、黑市等,只要沾上“黑”字就让人心惊肉跳。

  黑色依然,但不同时代、不同层位的人们因“黑”而发生的联系,因“黑”而引起的遐思是如此的歧异,我们不得不叹服文化对人类审美趣味的模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