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

2019-10-27 07:44:32

  作者:刘泽见

  读过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既有一种了然,也有一种汗颜。书里面列举的很多感觉,自己也曾有过,却从来没有想把它完整记下来;书里面揭露的很多过错,自己也犯过,却从来没有反思过。一个走过的老教师能本着良心,本着对中国教育的期望,揭露如此多的问题,提出如此多的思考,这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每位教育管理者用心阅读并作出应对。

  书中提到有关课堂的思考很多,下面我就其中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略谈看法。

  可能每位老师都和吴非老师一样,在某个时候或者阶段发现我们的课堂上总有沉默的一群。他们在干什么呢?走神?思考?等待?他们就是不愿参与课堂,是沉默的看客!偶尔有好笑的场景出现,他们会笑,其他时刻处于一种很玄妙的似听非听的境界。我经常调侃他们是灵魂出窍、神游八极。我们看不到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看不到激烈争论、思想飞扬的场景。

  其实,和吴非老师一样,我还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非常欣赏有思想,有见解的学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只是我偶尔会纠结于考试成绩和培养品质的时间分配问题。在刚带毕业的2015级1班中,有个学生这样评价我的上课,在语文课上,总会联系课文谈到思想品质养成的问题,这有点抢教师饭碗之嫌。我不知道学生是夸我还是损我。嫌我说教,那就是我在上课引导有问题,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现实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敢于表达。更多时候,只有个别学生看老师尴尬,被动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是怎么被扼杀的呢?吴非老师给出了这样几个答案:1、他们在期待一个始终会出现的标准答案。2、他们感到回答问题没有好处。回答出问题没有奖励,也许和我们早期过多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学生有关。当然还有学生认为其他的“利益”。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很厌烦一群孩子在他房子周围玩闹,他想了一个办法,给孩子们每人25元请他们到房子周围尽力玩闹。然后突然把钱降低到5元,请他们来继续来玩闹,孩子们不干了,怎么可以忽视我们的劳动,只那么少的钱呢?一辈子都不来玩了。当孩子们把奖励或者表扬当成一种利益,一旦没有这个利益,或者这个利益对他再没有吸引力时,他必定懈怠。3、性格因素。4、各顾各的思想。我懂了,没必要与人分享;我不懂,没必要出丑;我半懂,没必要让老师借我的拙劣发言去剖析。

  其实,吴非老师还隐含一种答案,教师的课堂的专制。吴非老师的课堂不专制,所以他一笔带过。现实中这种专制课堂比较多。有时候一着急,教师不自觉就出现了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就在我看《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这一节时,我身边又发生了一起活生生的例子。妻子正在督促即将上初中的女儿学习七年级数学,(女儿去读了五天将读初中的衔接班,他们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练习题,就是说要自学完整个一学期的数学。这又是吴非老师批评的现在存在的教育一怪现状。选择了读这个学校,忽然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所谓重点班的悲哀。都想换学校了,可是不是我等小民想换哪所学校就换的啊!还有所谓出成绩的学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甚至想让女儿读我所在的乡村初中。可是一所乡村学校,都需要教体育的老师来教数学,教音乐的教师来教语文,各种支教教师,特岗教师来临时补缺的学校,更不能让人放心啊。一直在哀叹,中国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吴非老师有那么多呐喊?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好像根本的还是没变呢?)可能一个题,女儿解出问题了,我听见的全是妻子反问,质问的语气,明显感觉出一种不耐烦,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语气。声调令远在客厅看书的我心惊肉跳。我想这种教学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的恶果之一,就是孩子不敢回答问题或者不懂也不敢问,逃避学习。妻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语气呢?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看见自认为很简单的题孩子都不会做,很着急,就把这种着急、生气带入教学中。试想,孩子在胆战心惊中,怎能学好呢?教育是一种慢的活,教学也应该循序渐进,一个孩子全靠自学,偶尔做错题,不懂,很正常啊。后来我参与了她们的问题讨论,我觉得孩子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肯定了孩子。教学总因为和我们的期望不一致而浮躁!

  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有果必有因。找出学生当看客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吴非老师说,我们的课堂要着眼于未来,新教育也告诉我们,真正的课堂是有生命和温度的,不要局限于考核与自身名利。我们要找出课堂上的不足,既完善自己,又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最后让我们共勉:改变从自身做起。也许我们还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就是那搅动“改变”的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