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感悟

2019-11-24 10:10:37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来源于阅读,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为了让阅读不成为一种形式,就要在课堂上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给学生一些自学空间。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教材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的、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有收获,这样就会使学生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小结。学生形成阅读自学之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进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良好方法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知识,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实现。

  1. 精读推敲,紧扣教材

  这种阅读自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物理课文。对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内容,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重要的语句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应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讲解。

  阅读思考:(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状态为止。

  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小结: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三种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②还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对于知识简单的教材内容,采取这种阅读法让学生自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2. 指导阅读,辨析推理

  阅读思考:如何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①实例分析

  用相同的牵引力分别拉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使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改变相同吗?答:改变情况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以改变。

  ②归纳总结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运动状态难以改变;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理解: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辨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刹车时,速度越快,刹车后向前运动的距离越长。因此,有些学生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速度有关,汽车或火车的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速度大,刹车距离长,但所用时间也长,对于同一辆车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还是一样的,所以惯性一样。如果认为“车速大时惯性大、车速小时惯性小,那么车速为零(静止)时其惯性也为零”,这显然是错误的,产生上述这种错误观点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把惯性与以后将要学习的动量(或动能)的概念混淆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一定的物体,无论它静止或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如何,其惯性始终是一定的。

  对理论性强、阅读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还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读书提纲。

  总之,阅读教学法要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