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调动化学教学中“活”的因素

2019-12-11 14:45:52

摘要受高考改革的影响,化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降低,使得化学教师重新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与其它科目的“争宠”中有一席天地,本文认为首先必须能够展现化学教师的个性特征,然后是化学教学内容的个性特征。只有鲜“活”的化学教师,鲜“活”的化学教学内容,才能创造鲜“活”的化学教学交往的主体。
  
  关键词化学教学系统优质化学教学化学教师素质
  
  个性特征化学教学交往活动教学主体化学课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字里行间充满了田园的新鲜的空气分子,其最醒目的两个字“清”、“活”,除了其锐不可挡的诗情画意的神韵外,细细琢磨之余,也不乏其哲学底蕴的色彩。我想,化学教学交往活动中,化学教师倘若能充分挖掘自身、教学内容及主体学生中的“活跃分子”,那么化学优质教育这条渠水不也“清”了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一、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及必要性
  
  化学教学系统作为素质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化学教师、学生、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借助化学教学内容这一主要中介,是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来实现认知信息、心理、动作及情意态度的交流和沟通的。而且,正是这样的交往过程,实现着化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寓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并且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化学教学活动是人类多种交往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体现在:这种交往过程展开的情景是由化学教师、学生、化学课程教材、化学实验仪器、特定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但受高考改革的影响,化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明显降低,然而化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化学未来的发展对人类现行生产力要素的制约,又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所不敢怠慢的化学教学的事实。
  
  二、化学教学的内隐性因素
  
  记得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气质上的特征激活不同的社会环境反应。不同的环境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了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导致气质与性格的某种程度的改变。”这说明,化学教学交往的社会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内部因素之间是循环或交互作用的,化学教师通过其教学行为所投身出来的个性特征,可作为一种刺激模式或环境影响,与学生的行为及其内部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素质及整个素质教育过程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还记得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中有这样的论述:“要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否则就会“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由此,我想,创优质化学教学的根本因素在“化学教师”。只有专业化的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从讲课走向真正意义的“教”与“学”,才能以教师教育能力的最大化来满足学生获得最良好的教育。化学教师教育能力的最大化的实现,就是要将教学活动交往中“活”的因素激活开来,内隐因素往往是关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性、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深化我们的化学素质教育。
  
  三、创造“鲜活”的化学教师
  
  很多优秀的化学教师,在他们的观摩课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其他人的也都大同小异,但他们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对学生许多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博爱之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没有高尚的人格启迪人,教育是空白的。其次,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风,又要有充沛的热情和幽默感;既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教学上的民主精神。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育就很难传授科学的知识信息,更无从解决学生提出的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合理解释大千世界中出现的化学现象。如果教师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教育就不能熟谙学生心理,就不能搞好创设情境的设计,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教育也就谈不上以情动人,没有幽默的语言,学生听课如同嚼蜡,就不会产生感情和知识两方面的共鸣。如果教师没有民主的教学精神,踏上讲台,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学生听课就比较压抑。这样的教育,师生的情感交流受阻,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型人格。
  
  人自身的素质,绝大多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学习和培养。我想,培养这种高素质的个性特征,不但要读专业书,更多的是自己喜欢读的文学、科学诸方面的书,它们是专业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只有充分读书,创造的泉涌才不会枯竭。同时,还要走近自然,走近生活,充满好奇与进取心地广泛涉猎,在凝想与遐思中,品味自然与生活的诗情哲理;还要在网上求索,在“矿藏”与“陷阱”间穿行,学会搜集,学会筛选,学会重组,将是信息时代自主学习的创造性的空间。
  
  四、塑造“鲜活”的学生主体
  
  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传授和心理调节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应时时注重创设化学教学的美好情境,走进学生心中,重视学生对过程的参与、亲历,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意义网络,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辩证地处理好师生情感,艺术化地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产生和谐的心灵感应,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力避“灌输式”、“填鸭式”对生命个性的扼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我们学生的一切智慧才将在教师的面前一展无遗,我们的学生也将是最具鲜明个性特征的、孕育无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总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充分调动这些“个性特征”的亮丽色彩,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化学优质教育也将不会再黯然神伤啦!我们化学教育这条渠里的水也会变得更“清”!本人抛砖引玉,文中不尽、不当之处,恳望广大同仁赐教、斧正。
  
  参考文献
  
  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盛昌兆《师生共振教学》;《化学·人类·社会》;《中学化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