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生本教育

2019-11-02 20:13:4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动机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讲解,就会失去来自学习主体的最大的动力。因此,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切实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生本教育。然而多年来,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校对学科不重视等,都导致中学思想教学课堂失去了吸引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在思想课教学中应如何实现生本教育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笔者结合自身近年的工作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和追求,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动机和发展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效果就好。在课教学中,只有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吸引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让课的魅力得以展示。

  1.设计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1)创设情景别出心裁。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就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在主要矛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讲解打好基础。

  (2)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中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乃至国家大事都有一种了解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要通过案例体现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知道哲学理论可以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来处理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知道如何科学地运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和处理自己与班级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思想课学习中学得有意义,学得有兴趣。

  (3)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典型性和丰富程度,以增强吸引力。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名人名言等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 以上,可见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为此,教师可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课教学。可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故事进行教学,可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乐于思考,易于掌握。

  2.科学优化教学活动过程。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不同,引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导致的学习效果也不同。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规划教学活动,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创新教学方法。随着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作为高中教师,首先,选择教学方法时,在通过观察、提问、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次,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围绕教学内容,适当扩宽知识,开阔视野,进行生动灵活的穿插教学;第三,培养较好的教学技能,增强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并适当采用多媒体呈现生动的图片、投影、录像、电脑、教具等,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只有选择适当的媒体,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并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媒体时,应不拘于形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二、推广探究式教学,实践生本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生本教育的典型体现。在推广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全方位、多视角地设计探究过程。探究过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课过程不能停留在对课本概念、原理的传授上,应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例如,为探究而探究。所探究的问题或有现成答案,或只囿于答案,探究只是为了巩固和记忆书本知识,而不是引导和激发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投资形式的探究,如果只局限于书本提到的储蓄、购买股票、债券、保险,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就意义不大。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出课本以外的形式,如购买基金、黄金买卖等。

  2.降低探究活动的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例如,“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中的“探究活动建议”第一条:“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下文中根据列出的“田忌赛马”等成语故事,提出两个探究问题:“这些故事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对刚接触哲学,还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中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学生同样无法回答。另一处活动探究设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生在不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情况下来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在还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下来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探究活动设计由于难度过大而无法完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设置适当难度的探究活动,然后再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

  3.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肯定学生。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由学生谈生活中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谈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建议等。通过交流、畅谈,学生不仅感受着传统文化,也感受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谈对学校文化氛围的感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辩论赛、制作宣传版面、校内演讲会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并设置种种奖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体验、感悟生命的成长。

  4.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探究活动。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如教材每一框的导入设有“探究与共享”栏目,教材的正文由探究活动和原理共同组成,最后又在每一单元结束时设有综合探究活动,其编写的意图是非常好的。教材探究活动非常多,如“文化生活”中就有200 多处探究的地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5.形式尽量丰富多样。通过时事讲堂、辩论赛、小组竞赛、强化社会实践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好胜心特别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以激发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带来一种宽松和娱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式时,要注意给获胜的学生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甚至持续高涨。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突出的位置,明确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秉承新课标的生本理念,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