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探索之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

2019-12-01 08:52:14

作者: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李 震
  
  从历史的角度来描述个人语文教育观的发展和形成历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的语文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三十余年是新时期我国的语文教学逐步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同我国的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蓬勃生机密切相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改革开放意识的觉醒,都强烈地冲击原有的语文观念,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和光大。
  
  我们看到,这三十年来,语文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进步。真理大讨论之后,广大语文教师解放思想,认识到知识有用,于是在教学中强调“双基”,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知识过度灌输,能力过度训练,这势必造成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于是,到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就有了长达十几年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语文教师逐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起来,在语文教育功能认识上取得了新进展。进入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制、出版并实行,其中纠正了过去教学过程中重分析、概括、综合,而忽略体验、移情、感悟等情感能力发展的现象,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别注意从言语的角度解读语文本体论意义,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的具体语境、语言的具体运用和重视语文学习心理意义等问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我的语文教育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经过了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追求探索的历程。
  
  我是从1977年9月开始教中学语文的。那年暑假,我从运河师范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到赣榆县土城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育界开始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始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打好学生的基础上,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知识课堂”,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记得在1980年4月,徐州地区文教局要在赣榆县召开初三语文复习现场会,县里想放在土城中学,让我作初三语文复习计划介绍并为现场会开课。
  
  我和同事们研究初三复习计划时曾归纳了这样几句话:“吃透大纲,紧扣教材;兼顾文体,突出名篇;狠抓语知,重视写作;繁简适宜,精讲多练。”这几句话作为初三语文复习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对语文知识的重视,集中反映了拨乱反正的年代社会的愿望。在安排复习时,我找了省编初中六本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统计,对152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文体统计,其中文言文有29课32篇文章。我根据时间划分确定了以复习初三为主,带动初一和初二课文,又从152篇课文中选出记叙文与诗词22篇,中外小说7篇,议论文4篇,说明文3篇,文言文28篇,进行文体组合和提示复习指要。又单列了“文学知识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复习”和“作文指导”四个部分。从此计划中可以看出“知识”的轴心位置。我开了一节文言虚词复习课,在设计文言虚词复习时,以初三课为基础,让学生回顾初一初二文言中的字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之”字复习,我从“动词”、“代词”、“助词”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复习,指导学生寻找语言材料,学生一起动手,总结归纳,加深了印象。
  
  从教育价值取向上来看,这种“知识课堂”强调的是知识本位;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种“知识课堂”强调的是吃透教材,梳理出知识点;从教学方式上来看,这种“知识课堂”重视“训练”,特别是“双基训练”;从教学结果上来看,这种“知识课堂”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这段以“知识课堂”为主的教学,这是历史的必然。“”后恢复了高考,整个社会渴求知识,整个教育界重视知识的价值,寻求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特别注意钻研教材,读解文本,探索阅读规律。从文本结构入手,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发表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谈<醉翁亭记>的写景艺术》(载山东《语文教学》1982年第3期)、《描写委曲 翻新出奇——谈<促织>的情节安排》(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等文章;从文本语言入手,品味个中滋味,发表了《谈<醉翁亭记>中“也”字的妙用》(载《南宁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豪华落尽见真淳——谈<背影>的口语美》(载《江苏教育》1982年第7期)等文章;追寻文本的文化意义,拓展读解的空间,我在阅读古籍搜集《曾巩资料汇编》时看到一些关于“也”字的资料,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对前代的继承,对后代文章的影响,于是我感到《醉翁亭记》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应该把它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就撰写了《<醉翁亭记>“也”字溯源》( 载山东《语文教学》1987年第2期)等文章;从文本艺术手法入手,得到读解的审美体验,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实现审美价值,围绕这一点,发表了《谈<登泰山记>的写景特点》(载《云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控制》(《中学语文优秀论文集》1989年6月)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我对语文教育实践和语文教育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探索,开始关注“人”的发展,以生命关怀为支点,开始了对“生命化课堂”的思考。
  
  “生命课堂”教育侧重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而“生命化课堂”教育是以生命为出发点,依据生命特征,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健康、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在教学过程中,从看待知识的平面观点向关注人的心智模式的立体知识观转化,并给学生更多激赏的话语和殷切的期待。
  
  1990年,市教研室推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洪宗礼先生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仔细阅读了初中第一册,觉得“单元合成”的课本体例新颖,语文的辐射面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于是,我就向学校提出到初中任教使用洪氏教材的申请。我从1990年9月始到初中一年级任教,把当时初一(4)班作为整体教改班,语文、数学、外语和四科并进,在我的指导下都设计了教改方案。我继承了高中教改的经验,仍然从教学模式入手,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初中语文“预习、教读、自读、总结”四课型“引读法”教学实验方案。在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时,遵从了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初一以讲授为主,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手段。初二以点拨为主,多组织问题讨论。初三以激疑式为主,多比较综合。这样在内容讲解上由详到略,在教学方法上由扶到放,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诱导性的“引读法”教学过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方案,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名教师”专项课题。“模式”、“教法”、“习惯”是我前期教改研究的着力点;本课题从实践层面上来说,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由初中生扩展到中学生,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从以心理学作指导进行实践,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
  
  我在课题中要体现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课题贯穿的语文教育思想:通过扎扎实实的、生动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语言训练,促进中学生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和谐发展,培养能够实现超越式“个性发展”的新人;课题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以语言的曙光照亮中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中学生创造生命的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课题重在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探讨中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中学生的语言自我建构,把研究的视角瞄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心世界,充分注意到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需要”,体现出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借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
  
  2005年结题后,我又设计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研究语言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四个层面进行探讨: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语言对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对个性发展的影响,语言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二、研究中学生语言能力结构。从规范层、简明层、连贯层、得体层四个层面研究。三、语言与心理素质同步发展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梳理了常见的十五种语言训练方法:朗读法、视听法、圈点法、品评法、替换法、比较法、造句法、演讲法、主持法、采访法、想象法、叙述法、辨析法、情境法、作文法。同时又不是单纯地谈方法,而是重点探讨这些语言训练方法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四、探讨中学语言训练序列,主要从说明式语言训练、描写式语言训练、叙述式语言训练、论证式语言训练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每方面又都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项课题被列入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范围,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第五批资助项目评审工作。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惟一入选的一项。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从我“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来看,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生命化课堂”是对“知识课堂”的提升。“知识课堂”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但工具性的目标当成了根本目标,就有可能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知识课堂”提升为“生命化课堂”,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智慧的发展。“生命化课堂”应该是处处充满了生命创造的光影。
  
  二是“生命化课堂”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造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条件。初中语文“预习、教读、自读、总结”四课型“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特别重视“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有了学生的主体活动,就有了生命的探求,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生命质量的提升。“生命化课堂”模式的建构里充满着深厚而又强烈的生命感。《语文引读教学研究实验报告(九年实验总结)》(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是“生命化课堂”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及时捕捉生成的动态资源,在这些静态和动态的资源调配拓展中,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活动化课堂”、“生活化课堂”中,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对话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一次成功的写作活动课的提案及文例》(载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6期)和《在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中营造自己的心灵世界》(载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等文章的发表,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探索。
  
  四是“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问题意识”,关注生命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就是要关注“人”的思维,而问题是思维之核,所以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解决问题来使学生产生“高峰体验”,可以不断地补给学生生命的养料。我发表的《课堂引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载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0期),就反映了我这方面的探索。
  
  五是“生命化课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教学面对着的是不同的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发扬生命潜能是有差异的,在认知过程中融入生命体验、使生命不断丰满也是有差异的。
  
  六是“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生命化课堂”应该是情意交融,人性养育,智慧展示;应该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我在21世纪初设计的两个研究课题就反映了我在这方面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关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关注语文课程研究的主流话语。《语文学习》在1996年第10期上发表了我写了一篇《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的文章,这篇文章归纳了大讨论中的主要观点,梳理了大讨论的发展线索,展示了大讨论产生的背景,对某些观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世纪之交,我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回顾和展望的文章:《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条件和基本走向》(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1-2合期)、《面向21世纪语文教学新构想》(载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8期)、《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青年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载《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透视》(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8-9合刊)、《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思考》(语文出版社《李震讲语文》2008年6月版)等。在大讨论中,我认真地思考过语文教学的性质,主张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反对膨胀语文课外延,稀释语文课的内涵。坚持通过对言语成品的研究来组织言语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和文化素养,建议增加媒介素养教育。我的研究成果先后被复印资料和一些研究专著等收入,一些专业报刊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和《人民教育》(2003.08)、《中国教育报》(2003.04.11)、《江苏教育》(2003.10)等主流教育媒体作过介绍或报道。
  
  为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2003年年底,我组织了由20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组成的团队,对苏教版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教与学整体优化设计,出版了《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丛书编写应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和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这套丛书获得连云港市教学科研成果奖。
  
  我的语文教学专著《李震讲语文》集中反映了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语文教学经验,收入了我语文教学主要成果,被列为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名师讲语文丛书》。这套丛书在全国选了二十位优秀语文特级教师完成,丛书由于漪领衔主编,顾黄初作序。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活跃在课改第一线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另外,我还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写作教学编著《生命张力——与岁月对话》,是我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收获。其中十二篇写作导航论文,集中反映了我的写作理念:
  
  写作,就是要展开丰富的想象的翅膀。中学生自身都拥有一片充满希望和想象的文学绿洲;有了这片绿洲,把它再现出来,写“动”写“活”,文章就会产生一种动态的美。这中动态的美,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这样,自己的思想的旗帜就会在寂静里高高飘扬,与人们的心理追求形成共振,产生跳跃的美、迭宕的美;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读者的思想融为一体,在阅读的层面上成为思想的风景,成为思维的放风时间。写作,就是要让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借助想象的翅膀,产生丰富多彩的答案。
  
  写作是学生生命的表现和存在。要引导学生倾情写作,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体会用言语表现的快乐和幸福。写作的过程,就是写作者用言语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是写作者对诗意人生的追求过程,是一次有积极意义的生命活动。
  
  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在寻找青春的支点,并且用生活、用智慧、用情感去构筑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走向生命的成熟;他们有时会走在花季的边缘,甚至有点冒险,这是因为他们喜欢让青春的感受和青春的感染力超越青春本身。他们意识到生活的前方有召唤,因此总是让青春的芳草地铺满茁壮的绿意。
  
  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素材。晚饭后和父母的一次散步,假期中到名山大川的一次旅游,学习中和同学的一次辩论,操场上班级之间的一次篮球赛,学书中和书法大师的一次接触,绘画时得到名家的一次指点…… 所有中学生能接触的社会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的生活场景,哪怕是点点滴滴,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灵感,他们总是会从接触的生活场景里联想到生命和生活的丰富内涵。在中学生生命的湖泊中,白杨树的倒影总是清晰可见。
  
  写作,就是要表达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读山、读水、读人生,每个人都会有着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写作就是要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来。1995年,我到四川进行了一次文化旅游,上青城山,进三苏祠,登峨嵋,入三峡,饱览了巴山蜀水。在峨嵋看蜀山之秀:树与草覆盖着大山,以青绿为底色,红黄色点缀其间,连绵起伏的大山,远远看去,一派绚丽!我当时觉得一座山就是一片优美的文章:起伏的山脉是文章的结构,山中的溪流是文章的情感,植被就是山的语言。春夏秋冬,大山在不同的季节里运用不同的语言展示自己的胸怀。春之语言最为娇艳,夏之语言最为绚丽,秋之语言最为灿烂,冬之语言最为凝重。我从峨嵋金顶下来乘车到白马寺游览,途中看连绵起伏的群山,大自然赐予我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表达的欲望。
  
  写作,就是要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显示出独立的精神风貌。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就是说,在文章里要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出独立的精神风貌,要用我手写我心,用充满自己个性的视角思考社会,用充满自己个性的思想审视人生,用充满自己个性的语言说话,用充满自己个性的文本来表达。可以写真实的个性灵魂:生存的波动感,精神的孤独感,追寻的苍茫感,心灵的幸福感;渴求理解,告白独立,寻找认同;焦灼与期盼,失落与觉醒,探寻与追求。哪一种情感在作者生命中萌动,在作者的心海中奔腾恣肆,哪一种情感就会成为作者笔下文章的主宰,体现作者笔下文章的个性。有位中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不满足的人们行色匆匆奔向他们心向往之的快乐,从不留意途经之处的风景;而知足的人们则在前行的路上轻轻点开每一处快乐之源,让快乐围绕身旁。”这精妙的个性化的语言就体现了文章的个性。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结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什么是教育》)语文作为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的学科,学习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精神活动。语文“生命化的课堂”就是借助语言这条跨越时空的通道,能够逼近人类生命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建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完善我们的主体精神。
  
  从“知识课堂”教学形态到“生命化课堂”教学形态,这是具有期待视野的教学实践的探索,这是充满了生命情怀的教学理念的提升,这是富有有效张力的质的飞跃。
  
  2010年2月
  
  主持科研课题情况一览
  
  1.曾巩研究资料汇编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1992.6 立项 成果《曾巩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9.6出版;2011年3月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立项)
  
  2.曾巩诗文选注 2000.9被列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省社科规划办资助研究,批准号为N2-023;2005.5结题。(省政府立项)
  
  3. 初中语文引读教学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 成果《四课型引读教学实验报告》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5 2001年1月结题。(省教育厅立项)
  
  4. 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名教师专项”课题,批准号为C—b/2001/02/003,资助经费1.0万元。 2002年1月立项 2005.6结题 成果《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载《农村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省教育厅立项)
  
  5.中学生言语与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 2008年12月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资助经费3.0万元;编号为:2008030。(省政府立项)
  
  6.苏教版《语文教与学整体设计》(一套12本)2006年6月获连云港市“十五”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市教育局)
  
  7.曾巩年谱 1999年12月,获第六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政府)
  
  8.生命化语文课堂研究,获江苏省省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获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三等奖;获连云港市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省教育厅;;市教育局)
  
  9.《李震讲语文》获连云港市“十一五”教科研成果特别奖。(市教育局)
  
  10.“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1/02/204;2012年10月被评为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