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6 11:30:40

探究式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活动----思考、质疑、辩论、总结、论证、实验,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学习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想活动中,又运用这些能力激发起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探究式教学法,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获取知识,揭示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学习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鼓励创新精神。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单元知识内容的纵横关系和不同的目标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型、对比型、归纳型、创造型和推理型等多种类型,现就前三种类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诱导型探究式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全过程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课题,按教学进程不断地提出有利于学生揭示本质规律,激发深入探讨兴趣的各种问题,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阅读、实验、研讨的气氛中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本质规律,并让学生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的教学过程是:
  
  1、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什么药品呢?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诱导学生解课题:
  
  (1)学生实验:A、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然后向试管加入稀盐酸,观察观象,重点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B、另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然后依次加入稀硫酸和浓盐酸,观察现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生成的气体较纯,且价格相对便宜,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快,不便操作和气体收集,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因为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因含有氯化氢而不纯。由此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化学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和收置又如何呢?
  
  (3)学生实验:老师给出的几种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并提供必要的仪器,诱导学生利用实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实验,逐项进行实验,从中探讨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状态,反应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密度,进一步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
  
  二、对比型探究式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把互相有联系的一对内容,自始至终在比较的过程中,激发矛盾、解决矛盾,并掌握内在的规律。例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列出了五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实验、讨论去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1、写出一氧化碳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书练习)。
  
  2、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化学性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师生共同研讨)
  
  3、比较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它们的分子个数之比是多少?(学生探讨)
  
  4、要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质量比是多少?(学生探讨)。
  
  5、有两瓶气体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请你用四种不同方法将它们区别开(实验)。
  
  以上各问题在不断的比较中,师生共同寻找知识的要点,与本质规律,但学生必须自始至终是探索知识的主体。
  
  三、归纳型探究式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并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认识知识的内涵,处延关系,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提出的课题是“系统归纳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的结构和它们的性质”。同时列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时思索、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1、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原子?什么叫离子?原子和离子有何区别?
  
  2、列表归纳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种类、性质、结构、分类。教师使用表格示范归纳,再放到课内讨论学生经过模仿、综合、推理,一般能归纳出合乎逻辑的其它知识规律。
  
  整个复习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通过综合,归纳,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规律,使知识得到一种新的升华。
  
  总之,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彼此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交融的状况下进行教和学的。学生始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体作用,学得主动,思维活动活跃,比较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是新课改所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