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控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7 09:37:44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不但会有一个波峰期,还会有一个波谷期。并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优势区域范围之内,不同刺激物的变化也会促进兴奋中心的转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就会对大脑兴奋中心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克服疲倦感,调整情绪,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接受能力的波峰期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堂课的第10分钟~15分钟之间,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种能力都达到一个波峰期,此时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而每一堂课几乎都会有一个难点或者是重点,教师如果通过适当的把握,有意识地在每堂课的第10分钟~15分钟时讲授这堂课的难点与重点,那么其教学效果应该会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跨越学习的波谷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波峰期,同样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波谷期。当大脑兴奋中心处于波谷期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处于一个最不佳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力下降等,这时候就必须借助于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演示法。例如,在讲解“三线八角”问题时,利用两根红色、一根白色的游戏棒,在黑板上搭出两根红色游戏棒平行,且被另一根白色游戏棒所截的图形。首先使白棒垂直于红棒,然后固定红棒,转动白棒,改变红棒与白棒的交角大小,看红色棒是否平行,挪动数次,然后再将白棒固定,把两根红棒移动,如此类推,使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到“平行线与三线八角有关”的知识。
  
  2.幽默法。幽默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也能够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四种命题的关系时,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原命题:山羊有胡子。很明显,这是一个真命题,然后请学生说出它的逆命题:有胡子的是山羊。该命题的改写完全正确,但是按照这个推理我们可以另外举个例子,老头有胡子也是山羊了?显然,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是不成立的,因此,说明了该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假的。紧接着指出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的否命题和逆命题以及这四种命题的关系。
  
  3.课堂讨论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相互的、互动的。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然后由各个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小组讨论之前以及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于一些内容进行点拨与提示,经过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法是一个很好的心理调控方法。在解答一部分题目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割,然后自己想办法进行重新组装,从构思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把握知能落差,维持学生创造心理
  
  所谓知能落差,就是知识与能力的落差,也就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所需要的能力与学生接受范围内的知识、现有能力之间的落差。落差过小,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学习内容失去继续探索的热情与兴趣;但是落差过大,又会使学生感觉到力所不及,无能为力,打击学生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对每个学生具体现状的客观分析,确定适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保持学生的探求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期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控,本质上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内,学生的情绪就会愉悦,大脑就会兴奋,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敏捷,记忆力就会增强,从而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