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2019-12-07 08:04:27

1 2 下一页 1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中学生长期以来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颇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良好的教学不能只看到学生现有达到的水平,而应当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看到学生的明天。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的衔接呢?
  
  2新课标对于衔接问题的启示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并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更要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和态度。这样一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正是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对原先的物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无疑对我们所面临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因此,要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那样一种“跨度感”,还是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审美情操,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近年来,笔者先后从事了高、初中的教学工作,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的“跨度”和“断层”,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尝试着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这个角度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和探索,现跟同行们作一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3教学中对衔接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1实施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致力于向学生展示结构完整、知识完备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养成了依赖、等待的惰性,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教师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可能安排、呈现好所有的细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追寻、探究其解决方案。可喜的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开拓了一条新路,教材突出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与新课本配套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热学题:开水倒在地上为什么会发出低沉的“噗噗”声,而冷水倒地发出的声音却比较清脆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刚接触热现象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给与及时的鼓励和诱导,为他们的积极思维和自主探究指明方向。根据一般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猜想与假设入手:“从冷水和开水的不同特性来看,水撞击地面的声音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很多学生提到了“开水和冷水温度不同”,还有学生指出了“开水和冷水中的空气含量不同”,随后大家共同讨论出影响的因素可能是温度和空气含量。“那么,到底和温度有关,或是和空气含量有关,还是和两者都有关呢?如何来研究这个实际问题呢?”这样来进行诱导思维便使学生们打开了思路,不少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可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在师生共同探讨下还思索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随后教师设下悬念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课后进行分组实验来寻求答案。在第二天的物理课上,各组学生相互间兴奋地交流了实验结果,并且得到结论:“水与地面的撞击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音调越低。”经进一步讨论得到,水的温度越高,水蒸气就越多,于是使得水与地面之间形成“气垫”,所以音调就变低了。此时,还有学生突发奇想,提到“这就好像鸡蛋落在海绵上发生缓冲……”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到高中自主而独立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