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例说:探究式学习与新课标高考

2019-12-11 13:16:15

  作者:佚名

  语文阅读的关键是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感悟:从语文的工具性质看是如此,从语文的人文性质看也是如此,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看更是如此。离开对文字的认知感悟,就失却了语文学习,失却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与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推进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两方面考虑:探究的形式和探究的问题。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固然重要,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解决问题。

  一份高考试题,就是一组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探究性的问题。认真对待课堂提问,也就是最直接的高考备考。

  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处在接受性学习状态;教师提出一个课堂问题,学生当即进入探究性学习状况。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常规的形式。

  从这种高度认识的课堂提问,应该包括若干要件:材料的选择、修订,问题的设置、提出,难度的考虑、梯次,标准的拟定、变通,思路的引导、发散,随机的评价、反馈等等。

  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尊重学科特征、实事求是,遵从学生认知实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做出个性选择和个性解答。

  课堂提问举例

  [例1]《阿Q正传》(节选)

  1.由《革命》一章开篇的表述,看情节展开的时代背景。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2.《阿Q正传》第一段中说:

  据探头探脑的调查得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⑴对这条“举人老爷的船”,在未庄有几种传闻?哪种传闻最可信?为什么?

  ⑵小说写这几种传闻,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⑶“探头探脑”、“竟是”及句末的叹号,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析阿Q在土谷祠的四段文字中的心理活动。

  ⑴第一段:阿Q想象中的革命党人。

  ①阿Q对革命党人武器的想象有什么特点?②阿Q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独具特色的想象?

  ⑵第二段:阿Q想象中的革命对象。

  ①阿Q心目中的革命手段是什么?②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各是什么?

  ⑶第三段:阿Q想象中的革命目的之一。

  ①阿Q对宁式床和桌椅的向往各有什么特点?②从“直走进去”、“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可看出阿Q什么心态?

  ⑷第四段:阿Q想象中的革命目的之二。

  ①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做了什么评价?②阿Q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对照评说下面两段文字对武器“不厌其烦”的描述。

  ㈠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㈡?有趣,……来了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过了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摘自《阿Q正传》

  5.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6.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无力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需求,转向虚幻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的自欺欺人的思想状态。从课文中找出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并归纳其特征。

  7.在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身上,有没有“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8.当你处于顺利境况下,你有无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心理?当你处于不利境况下,你有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心理?当你在强者面前时,你有无自轻自贱、自惭形秽的表露?当你在弱者面前时,你有无自尊自大、自鸣得意的表露?生活在你周围的人们,当处于以上几种情况下,它们有无表现出阿Q相?

  9.阿Q死了!阿Q虽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的考据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阿Q正传》结尾语

  历史已推进到21世纪的门槛。你认为“阿Q相”能清除断绝吗——在新的世纪?在你自己身上?在你的周围?请就此举事实、讲道理,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论文。

  10.由下列“道具”中任择一二,以“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为副题,自拟正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⑴褡裢,⑵衣箱,⑶四两烛,⑷树烛台,

  ⑸断砖,⑹龙牌,⑺竹筷,⑻哭丧棒。

  [例①片段]四两烛是俨然以革命人自居的阿Q,向管祠的老头子索要来的。可见,阿Q此前一直是在黑暗中摸索过夜的。四两烛是阿Q地位改变的象征,他关于革命的美妙畅想就在这四两烛的烛光里灿烂绽放。也就在不久前,赵太爷曾敲诈过阿Q一对一斤重的红烛,现在阿Q转向比他弱小的、畏惮他的人索要了。可以想见,倘若阿Q幻想中的革命成功,他当然会成为未庄又一位“赵老Q太爷”了。

  [例②片段]树烛台是有三个分叉的高脚烛台。阿Q不但索要了蜡烛,还索要了烛台,分明要显赫一番,神气一回。正因为这次索要轻易成功,才使他有“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他初次实践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的革命理想。树烛台托起蜡烛高烧,使得阿Q的幻想如此酣畅。阿Q索要树烛台比起赵秀才、假洋鬼子强夺静修庵的宣德炉固然是小巫见大巫,但却是在实践同一条“革命路”。树烛台本是家常器物,在鲁迅先生点铁成金的笔下,分明成为文学殿堂上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

  [例③片段]断砖散落在静修庵的门墙边,是庵院破败的写照,是社会凋敝的象征。小说用断砖这一细节,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断砖又是阿Q用来抵御“狗们”的惯用“武器”,这一细节又成了阿Q低下社会地位和困窘经济状况的写照。昔日断砖是阿Q的防御武器,而今面对静修庵,断砖成了阿Q的进攻武器。这真是“攻守之势异也”!当静修庵的门板上遍布断砖敲击的“麻点”时,阿Q的心里是何等快意呀!断砖因握在阿Q手中而有了生命,有了寄托;阿Q因手执断砖而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例2]《范爱农》

  1.文章回忆范爱农,主要选择了“同乡会争执”和“报纸案风波”两件事。后一件事似乎与范爱农关系不大,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件事呢?它和前一件事有没有某种关联呢?

  2.范爱农死了,徐锡麟死了,陈伯平、也死了,你能比较、评点一下这些人的生与死吗?(建议:可到“资源库”查找一下范爱农、徐锡麟等人的生平资料,将“评点”文字发送到“语文论坛”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文章有些地方前后照应,例如写范爱农多白的眼睛,写他的喝酒;文章有些地方又写得模棱,例如范爱农是落水还是,他的女儿境况如何。你能在文中选出一两处简评几句吗?

  4.这篇回忆文章写于十一月十八日,文竟搁笔,正是初冬时节,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用百字左右描述一下。

  5.《范爱农》片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其中加框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范爱农怎样的态度?通观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范爱农》片段:“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其中“惭愧”可否改换成“愧疚”?为什么?

  [例3]《林冲棒打洪教头》

  1.写小说、讲故事“崇曲忌直”。所谓“曲”,指的是推进情节发展的波折。体会课文中几次“波折”的具体作用并写成一段简明的“点评”文字。(建议:将“点评”文字发送到“班级电子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2.前人读《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曾留下这样一句批语:“就棒头上写出三人心事来,妙甚。”请结合有关情节理解这句批语的含义。

  3.课文中三处写及“钱”“银”,请说说它与刻画人物的关系。

  4.有人说:“两位教头比武,刚一过招便见分晓,读来不够过瘾。”请同学们以此为话题各抒己见。

  5.柴进得知带枷人是林冲后,有一连串动作。请从文中选出表现动作和动作连续性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对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6.洪教头出场这一段描写中,所用词语体现出洪教头怎样的性格特点?能否把“挺着脯子”改成“昂首挺胸”,为什么?

  [例4]《现代诗三首》

  1.有人这样评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作品:“郭沫若的诗的特点是富于想象和反抗的热情,缺点是大喊大叫,许多诗酷似口号的集合体。”你怎么看待这种评论?可以就《天狗》一诗谈谈你的看法。(建议:也可到“资源库”查找一下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其他诗作,作为参照。将自己的看法发送到“语文论坛”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也不妨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辩论一下)

  2.徐志摩的诗发自灵感,佳句天成,表达着对美、爱和自由真挚单纯的追求。朱自清称赞徐志摩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从《再别康桥》中,你能看出诗人这些特征吗?试着“轻轻地”、“悄悄地”诵读几遍,也许你就有所体会了呢……

  3.设想一个电视剧的情景:主人公死了亲爱的人,她(他)在他(她)的坟前,字斟句酌地念着的《也许》,一遍,两遍……她(他)会静静地流泪,还是会嚎啕大哭?或者设想为《也许》谱上曲,作为通用的葬歌来演唱,那送葬者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是一个人轻轻俯身哼唱,还是一些人静静环列倾听?把你的缤纷设想写成一篇或几篇100字左右的情景描写片段。再有,你愿不愿意把同学提交的这个作业编辑起来?向老师提出你的愿望,好吗?

  4.徐志摩和是“新月派”的领袖,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两座巨峰。笃实恳挚,紧紧抓住中国的土壤,使人想起诗圣杜甫;徐志摩轻灵飘逸,身上带有牛油面包的气味,使人想起诗仙李白。你对这两位的诗作有何见教?(建议:可以就《再别康桥》和《也许》谈;也可以到“资源库”查找一下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来谈,不只是诗作哟——告诉你,徐志摩的散文往往比他的诗更有诗意,而的文学评论也是激情澎湃呢!)

  [例5]《大堰河——我的保姆》

  1.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诗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乳母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悼念。哪些章节,哪些诗句你感受最深?或者点评几句,或者议论一下,或者选择一段适合的音乐,在音乐伴奏下,诵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感情浓烈。开篇(“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和收尾(“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旗帜鲜明,义正辞严。你有体会吗?或者点评几句,或者议论一下,或者放开喉咙,一字一顿诵读一下?

  3.《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笔触细腻。请你仔细吟读这个片段:“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你对大堰河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有体会吗?或者点评几句,或者议论一下,或者自己另选一个片段点评议论?

  4.《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为悼念死去的乳母而写的叙事诗,细节丰富,真挚动人。你可以利用诗中的细节,改写为一篇“大堰河悼词”或“大堰河记事”吗?(建议:也可到“资源库”查找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将自己的作品发送到“语文论坛”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例6]《洛阳牡丹记》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草,计有若今之异者,则必形于篇咏。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历代咏赞牡丹的诗甚多,例如: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柳浑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只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元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

  由此可见,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所记并不确切,你同意吗?(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