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水平的重要途经

2019-12-11 13:34:48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由过去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传统模式,正在向“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方向发展。但目前许多教师感到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笔者认为,并不是学生的体育能力差,而是由于现有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上的一些弊端,使得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学生整天泡在题海里,再加上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其自身发展的多功能作用,把体育教学当着学习中的“调味剂”,消除精神压力的手段,从而导致非智力因素水平下降,表现为:动机不清、目标不明、意志不坚、方法不当等。因此,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现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最为有效的途经之一。
体育教学中,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或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全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来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虽然它们不象智力因素那样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但它对学生学习却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和创造等作用。大量统计资料和有关专门调查充分证明,非智力因素所包括的诸因素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个体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学习,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无一不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信念等。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根据马斯络的需要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强壮的身体是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基础,尽管这种需要有时即使不是从内心产生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需要也是与国家的需要相一致的。同时,学生也需要用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正是这些基本的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愿望以及对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种需求,加强体育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对身体、学习、生活、事业的近期和远期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生理、心理需求逐步过渡到社会需求的目标上,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征,也是主要表现形式。学习活动中,学生总是愿接近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并积极从事与该学习内容有关的活动,在完成活动过程中体验满意、愉快的情绪,这就是兴趣的内在趋向性。例如:男同学较喜欢足球,女同学较喜欢韵律体操。趋向总是伴随着选择,要趋向某一学习活动或客体,总要对另外的学习内容或客体加以抑制,造成偏科或偏项。这种以学生的需要、愿望或情感为依据所作出的选择则是内在选择性的表现。体育教学中,应将有形的技术、技能教学与无形的心理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体质和能力水平合理分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效地练习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从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愉悦其身心。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成功的保证可以对动机起强化作用,对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兴趣所致,学习时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的成功。由此可见,成功和兴趣是互为因果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学习的情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内容抱有的各种不同的态度或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体育教学中,宽广的学习空间、融洽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设计、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热情奔放的音乐等,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情感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在学习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增力性情感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积极作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增力性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较难动作时,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或给予赞许的目光。减力性情感则会降低个体的活动能量,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起消极作用。例如: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等。教学中,应合理搭配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风趣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乐观、愉快的教学情绪一定会感染学生并相互转移,促进学生“乐意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杜绝消极情绪,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情绪、情感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体育学习是充满单调、枯燥和困难的,是艰苦复杂的体力劳动。各种问题无时不有,各种困难无时不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退却、缺乏信心等心理现象。例如:耐久跑,单调、枯燥,学生的生理反应强烈;支撑跳跃,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等。所以,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力所能及,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意志得到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需要不断地强化、维持和调节,才能促进他们克服学习活动中的障碍和干扰,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得学习活动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学中对于执拗、顽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其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使其理解顽固与顽强的区别;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以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用名人、名言来对照自己、督促自己,矫正不良的行为。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的习惯。
信念是指个体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对客观事物有深刻认识基础上对需要的一种坚定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它是在已有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同情感、意志和行为密切联系的具有动力性的认识。它是一种发自内心、主动要求得到维护和实现,对需要的高级表现形式━━成就。它决定个体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原则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其影响持久而深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对信念活动预以极大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体育信念的培养,意义深远,作用重大。教学中,教师应刻苦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懂得:“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磨练其意志,在成功与失败中体验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把握练习难度时,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与信念起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艰难的工作,它需要长时间,尤其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训化、开导、教育和培养。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加强“三基”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从过去只重视生理方面的研究,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综合研究,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