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须在“实证”中成长

2019-11-10 19:59:40

作者:冯为民
  
  语文教师必须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教学经验的关键是在意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但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经验型的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学者型。走向科研型、学者型的通道虽然说是不少的,但对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证”,“实证”就是基于教学实际判断、证明、验证,是科学的也是务实的方法。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解释得较为全面: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主观相对立;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其中“现实”“确实”等,强调实证基于事实,基于客观的存在,而“有用”、“正确”、“积极”,强调其价值取向和导向功能。“实证”其实就是正视存在本身,依据事实进行客观判断,“实证”的过程是条分缕析、解剖麻雀的过程,自始自终充分地以反思为重点,以改进与提高为目的。
  
  在现实中,语文教师的反思也已步入了常态,不过很多是停留于经验性的主观层面的,如“这节课的总体设计还可以,有的细节未处理好”、“教学的过程还算可以,就是还不够完美”、“学生基本上都听懂了,就是有些学生可能还有问题”等,这些都可窥见教师对教学的在意和对反思的重视,也可看出教师的自律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但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将来的“发展潜力”还是有限的,关键是缺少“实证”,实证是由经验走向理性的阶梯,是把经验与教训撕破了、揉碎了的实事化过程,有快乐的片刻,也有痛苦的回味,因为任何教学都有遗憾,有遗憾就得反思。语文教师要自我成长,而自我成长的最佳方略就是“经验+反思”,这个“+”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谨慎而精细化的“实证”。
  
  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是复杂的,但从“实证”的视角看却是有四大主要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备课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备课应该是充分的、细致的,笔者曾写过《语文教师如何备课才称得上“充分”》一文,其中“脑中有标”、“眼中有生”、“手中有本”、“心中有法”、“胸中有案”等是其根本,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就说“脑中有标”吧,也是需要在具体课文中落到实处的,很多语文教师也注意到“标”的重要性,于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就不厌其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视角逐一写来,结果怎样?纯粹是做形式,多是不着边际的。如果能把自己定的教学目标真正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一对照一下,可能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目标”不是“标目”,更不是“标签”,是教学的指导方针,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课标”要求,更要体现“本”的特殊地位,如果把“标”只视为抽象的教条,只看作是必要的摆设,就一定会备不好课,也就不可能做到有底气地去上好课。一一对照、验证的过程不能少,而这个环节就是“实证”。
  
  语文教师的上课情况如何,仅仅凭印象判断是不行的,一定要“实证”,实证的具体方法就是“复盘”。所谓“复盘”原是象棋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围棋高手都有复盘的习惯,复盘就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一个有追求的棋手平时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复盘上,就“走”的过程,把表面的过程重复一遍,从内容上看,把双方的心理活动比较全面、客观地表现出来,即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走”这一步,是如何设计、预想接下来的几步的,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样走,怎样走才是最佳方案等。在复盘中,可以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可能在此萌发。语文教师对自己所上课的“复盘”也应该如棋手所为,一步一步要认真做好,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敷衍之心,如对自己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还原,分析当时的教学心理,分析其出发点和动机,分析效果与改进措施,这就是实证,就是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是有可能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
  
  在作业问题上,很多语文教师都寄希望于学生不出错,这是理想的境界,最好学生都掌握了。但事实是作业的本质就是要巩固和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矫正巩固。因此,对作业的全程要进行“实证”,如分析每道作业题的难易度,适应面和区分度,要让学生“跳一跳”,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跳”的过程中的姿态、高度、承受力等方面的优势和问题,并进行个别性的之道,这样才能让作业的过程成为教师进一步有效诊断教与学效果的过程。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既要研究教,也要研究学,对教的诊断要细致,对学的诊断要谨慎,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效果,是教能越来越好,使学越来越好,教学相长。
  
  至于评价中的“实证”性就更重要了,一般而言,教师在作文批改后、在考试结束后都要进行评讲,评讲如果是建立在“实证”性基础上的,效果就一定比较好,如果是虚化的,效果就一定较差。当然,评价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要以“实证”的姿态研究每一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见,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研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研究过程,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更多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证”中成长,没有“实证”就没有语文教师的辉煌的明天。《人民教育》2012年第18期上,刊有一篇袁健先生题为《语文教研:努力从“经验”走向“实证”》一文,袁健先生以教研员特有的敏感,从四个方面用富有说服力的“实证”个案对语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环节进行了透彻阐述,对语文教研具有指导意义,读后感触良多,本文可视为阅读后的思考,希望引起语文界同仁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