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战结束后不满中国:几十万军队老在这

2019-11-21 06:33:36


  60年来,关于战争的大小战役、高层决策的情况,人们几乎已是耳熟能详。但有关志愿军从全面撤出回国的前因后果,却还鲜为人知。为什么会在1958年选择从全面撤军?期间中朝之间又发生了什么纠葛呢?
  恢复重建北半部
  志愿军从进入第一天起,就遵循着“爱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以建设祖国般的热情,参加到恢复重建北半部的工作中去。
  铁道兵部队与人民共同努力,在停战三个月后,就修复了北半部的原有铁路,并且新建和修复了大小桥梁1300余座。工程兵部队投入平壤、咸兴、元山等英雄城市的重建工程。仅在平壤一地就修建了内阁综合办公厅、医院、大学等各种建筑20多万平方米。他们提出“以建设祖国首都北京的劲头建设平壤”的口号,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节约了大量物资。各部队都参加了恢复建设工作。在前线附近,丧失家园的人民回乡时,战士们协助盖房屋、修学校,填平田中的无数炸弹坑,清除敌人埋下的爆炸物,使人民安居生产。
  在战争中,美军炸毁了许多水利工程,志愿军则以千百万劳动力协助人民进行了修复。到1957年底止,先后修复了“见龙”、“泰川”等8座水库,修筑堤坝1300余条,修治了南川江等河道7条……
  人民在战争中遭受敌人严重摧残,加上1954年又受到严重的水旱灾害,生活一度很困难。志愿军指战员们节衣缩食,节省出粮食700多万斤,衣物、用品10万多件捐赠给人民,帮助人民渡过灾荒。
  然而,的战后重建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和重大危机:(1)过于强调重工业,造成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结果导致居民生活呈现出物质匮乏的现象。(2)造成了普遍的粮食恐慌。(3)侵占、盗窃、挥霍国家和集体财产的现象十分严重。
  地位受到挑战
  由于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问题,引起了劳动内其他的不满,一些干部开始引用苏联和中国的经验批评所犯的错误,这使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1956年苏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后,劳动内对的批评日甚。为了稳固地位,开始逐步打压对其有异议的内高层干部,特别是“在中国待过的”(即所谓的“延安派”)。
  此时的对许多同志无辜被捕、被开除、被撤职的现象极为不满,并直接指出,还是搞斯大林那一套,一句反对的话都听不得,谁反对,就杀谁。还派(米高扬陪同)去平壤,迫使劳动撤销八月全会的决议。则提出的条件是“中国把志愿军撤了,你不要几十万军队老在这里。”当然并没有同意,而是迫使承认了错误,但也加深了对和志愿军的不满,中朝关系迅速转冷。
  在11月30日与苏联大使尤金的谈话中,对提出严厉的指责:要赶走志愿军,他可能要走铁托的道路,更可能走纳吉的道路。
  当时苏中关系还处于蜜月期,因此苏联政府也支持志愿军继续驻扎:“不论是从人民利益还是从整个阵营利益的观点看都是必要的。”
  其实,停战以后,中国军队便陆续部分地撤退回国。1954年9月撤回7个师,1955年3月撤回6个师,到1956年4月在的志愿军部队还有44万人。
  主动改善与的关系
  正当中朝关系逐步恶化时,对的态度开始转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威望的增加,他开始想要谋求与苏联共享国际共运的领导权,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必须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因此,开始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改善与的关系,以赢得其支持,其中之一便是主动提及日思夜想却求之不得的志愿军撤军问题。
  1957年11月,对说:“鉴于的局势已经稳定,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了。人民可以完全依据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民族内部事务。”并指出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美国不敢妄动。听后是大喜过望,很快就表示同意和感谢。
  之后两次致电,表示劳动中央赞成志愿军回国,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最后双方商定,政府首先发表声明,要求双方撤兵,再表示响应和支持,然后开始单方面撤军,至1958年底志愿军全部撤离。